美索不达米亚本土宗教
编辑
苏美尔教
编辑
苏美尔教相信神祇造生凡人是为了替祂们承担管理世界的重担,使神祇得以尽情享受,而凡人就要劳苦工作,因此苏美尔教认为人生的意义就仅仅只是成为神祇的工具。
亚伯拉罕诸教
编辑
犹太教
编辑
犹太教相信凡人死后便归于阴间,因此应该珍惜光阴、遵守诫命、努力工作。《希伯来圣经》中的《训道书》第九章第七节至第十节记载说:“你倒不如去快乐地吃你的饭,开怀畅饮你的酒,因为天主早已嘉纳你所作的工作。
你的衣服常要洁白,你头上不要缺少香液。
在天主赐你在太阳下的一生虚幻岁月中,同你的爱妻共享人生之乐: 这原是你在太阳下,一生从劳苦中所应得的一分。
你手能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因为在你所要去的阴府内,没有工作,没有计划,没有学问,没有智慧。”
伊斯兰教
编辑
伊斯兰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真主所造创的,而凡人的生命都是源于真主[30]。真主造生凡人不是随便的[31],而真主造生凡人的目的,是要人崇拜祂[32]。然而,真主本身不需要人们的供养[33]。
纵使如此,为了发展凡人的灵性,以及人类得到真主赐予管理地上万物的权力,凡人还是要向真主交代如何使用地上的资源,因此凡人被称为地上的“代理者”[34]。
基督教
编辑
在神学的意义上, “生命是由上主所造生的”[35]。然而, 在众多生物之中,只有凡人才能跟上主互动,因为上主并未将心智赐给畜牲[36]。因此, 基督教认为凡人的最高价值就是跟上主互动。就生命的意义来说,神学家将其解释为:
享受上主的慈爱及人与人之间的仁爱
享受上主创造之世界万物中的美好
生命活出上主的形象与样式
实现上主在每个人生命中的美好计划[37]
中华诸教
编辑
道教
编辑
道教所说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的性命,只是单纯地指人的生命。吴筠《元气论》认为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谓为生命;《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气来入身谓之生”,“从道受生谓之命”,即气为生机之源,气入形体,从道受生,谓为生命[38];《太平经·令人寿平治法》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更说神乘气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为治于一体,是谓生命。
近代著名的、信奉道教的神学家陈撄宁先生认为 道教是要与“天命”和“自然”抗争,打破生死定律,不受苍天主宰,开拓人可以“神形俱妙而成仙”、“长生住世”的新的人生道路,为凡人的寿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续直至永生,使人生获得最美满的、最和谐的幸福[39]。
印度诸教
编辑
印度教
编辑
印度教相信众生都源自于终极现实“梵”,众生应该追求回归至梵境,部份教派认为众生应该把一生奉献给薄伽梵以求得到救赎,最后才得以在其国度中永远地侍奉祂,其他教派则追求梵我合一以脱离轮回。
佛教
编辑
根据世界佛教僧伽会的1967年会议,佛教僧尼发表了《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当中提及:“我们都认同人生的目标是: 对所有众生培育无差别的慈悲,为众生的利益、快乐与和平而努力,并培育能导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一些观点,例如在《本生经》中, 菩萨质疑梵天神为何任由苦痛和罪恶横行,类似于邪恶问题,部份佛学家也从理据层面上否定了婆罗嘉摩神的存在性,因此佛教并不相信生命的意义是从大梵天王这位尚被困在轮回之中的天众而来的,此外佛教亦否认大梵是万物的本原,认为大梵天只是五现涅槃之一,故此后来印度教的部份神学家指责佛教宣扬虚无主义,但佛教驳斥了此一说法,认为万物的本根是“空”,正是空性使得万物得以出现和变化,而意义在其中也不断随着缘起而生起并随着缘灭而灭尽,所以世上的一切并非没有意义,而是因无常而使得意义不能永存于世。
在生命的意义为何此一问题上, 佛教的开创者释尊瞿昙提及到成为凡人一事犹如一只盲龟在茫茫大海中,穿入浮木的洞孔中一样难得[40]。然而, 人生是充满苦痛的,佛教开宗明义地说明四圣谛[41],但是, 不代表凡人应该把人生看得毫无意义,而是应该努力修习佛陀的教诲,遵从“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透过修习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蜜以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流转和证得涅槃,这就是人生的意义[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