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一至四篇,整理了“传统建筑概说”的内容,归纳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知识点、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及特点、以及一些常用的专业名词。
希望了解这部分知识的朋友们可以选看我之前的笔记。
从今天这篇开始,将按照不同朝代继续整理。
袁志伟老师以朝代更迭为时间轴,简明扼要地讲述了各朝各代建筑的特色以及代表性建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建筑。
第三讲先秦、秦汉建筑文化
3.1木构架体系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陕县庙底沟等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房屋遗迹。
(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西安半坡房屋建筑遗址)
(临潼姜寨遗址)
(陕县庙底沟遗址)
建造技法主要是:
在黄土地面上挖掘50-80cm深的浅穴,上部紧密排列木柱以编织和排扎方式构成墙体屋顶则用木梁排扎,搭建成两面坡顶或圆顶样式墙体或屋面敷草拌泥或草
建筑关键词:梁、柱、斜坡屋顶;保暖、建筑稳定
在中国南方的低洼平原或河流溯沼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房屋下部往往采用架空的干阑式结构。
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夏、商、周时代的建筑:
史称“三代”。相关的建筑遗存主要发现于二里头遗址(部分专家认为可能是夏都阳城,但并未出土文字佐证)、安阳殷墟遗址(商后期都城)、西安丰镐遗址(西周都城宗周),主要为宫殿建筑的台基遗存。
(河南二里头遗址)
(安阳殷墟遗址)
(西安丰镐遗址)
西周时期的宫室建筑已有“前堂后寝”的明确形式。
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如令簋)可知,至迟在商代末年,柱头栌斗、柱间横枋等构件已经出现,但拱的出现较晚。
从西周时期开始,瓦开始逐渐应用,但到春秋时期才广泛普及。
斗拱结构的出现和发展:
根据现有的青铜器装饰等推测,至迟在西周时期,斗拱结构就已出现。但结构较为简单:一斗三升。
至秦汉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角部还不成熟,依旧依靠两组互相正交的斗拱承托,没有后世的转角斗拱。
第二,斗拱无论单层或多层,无论是否经过悬挑探出墙体外,都集中在橑檐枋下的同一铅垂平面内。
第三,以横拱的层叠为主,没有出跳的华拱。主要以挑梁方式承托横拱,向外悬挑的部件还没有形成“拱”的形状。
3.2秦汉时期建筑样式与院落布局
一、围廊式院落与四合院
第一,商周时期已经出现纵深多进的院落,汉朝出现门殿与回廊组合的围廊式庭院。
第二,大型院落或高等级宫殿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民间建筑院落布局较为自由。
第三,在建筑群的布局上采用主次搭配、衬托中央的设计思路。
例如:陕西凤翔秦宗庙遗址(马家庄)、岐山西周贵族府邸(有萧墙)
(陕西凤翔秦宗庙遗址)
(岐山西周宫殿线描复原图)
二、屋顶与屋架
第一,木构架建筑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经日渐完善,中国古代木结构梁架的量大结构方式——抬梁式与穿斗式都已经发展成熟。
第二,就目前所见的画像石、青铜器、石阙、崖墓等文物遗存来看,秦汉时期庑殿顶(四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囤顶等屋顶样式已经广泛使用。汉朝时重檐屋顶出现,在结构上主要是由庑殿式屋顶和披檐发展而来。
第三,根据现有资料可知,汉及以前的中国建筑没有明显的屋面曲线。
西汉建筑的特点:直檐与反宇
东汉以前殿堂屋面主要是直线,东汉石阙出现屋面分作两段的现象,也就是屋面出现折线。这种断作两截的屋顶形制称为 “反宇”。
班固《西京赋》(原名《西都赋》)中描写西汉长安宫殿:“上反宇以盖载,激光影而纳光。”
反宇的主要作用是在保证出檐深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室内的采光。
三、楼阁与阙
汉代以后楼、阁开始并称。早先阁和楼都是架高地面的建筑形式,区别是“阁”源于“搁”(以木板架高)。
从形式上讲,两者都属于多层建筑。但楼下面垫以土石,阁下面则垫木构架。
汉代以后,木构楼阁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两层居住面。用木柱来支撑下层,形成二层或多层的空心构造。
据考古文物可知,至迟到东汉时期,已出现内部中空、可以登临的楼阁建筑。
阙,是介于“原始的楼”和拥有多层居住面的“楼阁”之间的建筑形式,是象征等级和身份的礼仪建筑。
早期阙的主要形式是对立的一组土台,上置木结构屋盖与斗拱,一般不可登临。
至魏晋时期逐渐发展为下为土台、上置楼阁的可登临建筑。
(汉光武帝陵中的阙)
(四川渠县冯焕阙)
例如:四川雅安高颐阙,有重要的文化含义,一般是用于标识主人身份(天子宫殿、显贵陵前),接近于后来的牌坊。
注: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下一期会整理秦汉的高台建筑及陵墓建筑,看看它们都有哪些代表作。
发布于:广东